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和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
巴黎,2003 年10 月17 日通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 年9 月29 日至10月17 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 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 年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这两个盟约,考虑到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 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5 年10 月3 日至21 日在巴黎举行第三十三届会议; 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 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 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