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铜铃舞简介 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性舞蹈。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独有风格。在舞蹈时,双膝稍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很高,如“跳火坑” ,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交换不断打小腿、大腿、手板、肩,反复二为八铃,动作难度大,风格特点浓。其基本步伐,有走十字、踩三角、曲彩辗转、交叉撇步、左右摇铃、跳转灵巧,整个《湘西土家族铜铃舞》给人以感情炽热,活泼愉快和美的享受。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性舞蹈。 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跳神》,是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做宗教法事程序中,手握八宝铜铃的表演,又称“八宝铜铃舞”。 宋·朱熹《楚辞集注》中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其中“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中的“歌舞”皆为梯玛所表演“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土家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于梯玛表演时,手持铜铃,故称为“八宝铜铃舞。” <h3 class=“ty”>传承人</h3> 传承人 杜修高,男,土家族,1964年2月22日出生,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民族村人,他不仅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同是也是土家族原生态"土家族铜铃舞"传承人,“土家族铜铃舞"这一独特的土家传统舞蹈,在他身上熠熠发光。 杜修高从小爱好文艺活动,学生时代就是学校文艺骨干,在学生时代就是代表过公社、县里在自治州演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的成绩。 杜修高1984年在苗市艺校学习,特别是对"土家族铜铃舞"这一传统舞蹈情有独钟,在老师刘能朴、李自强的亲自教导下,很快就学会了土家族铜铃舞的姿种技艺,也深刻了解了土家族铜铃舞的历史文化内涵,现在能亲自主持和编排"土家族铜铃舞"的各种舞蹈,比如"土家族铜铃舞"《祭祖》、“土家族铜铃舞"《庆丰收》、土家族铜铃舞"《跳大神》,其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谙,舞蹈动作精彩绝伦,观赏价质极高。 杜修高深谙"土家族铜铃舞"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内涵,所以积极参加"土家族铜铃舞"的传承与保护,因工作突出,前后三次被文化局评为“民间优秀文化志愿者”,四次被镇政府评为“为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杜修高2006年在苗儿滩镇组成了一支民间"土家族铜铃舞"队,2007年参加龙山县春节晚会,演出结束后,得到了当时曹世凯书记的肯定,并掀起了全县跳“土家族铜铃舞”的热潮,2011年代表龙山县计生局到州里汇演获得一等奖,得到了当时州长叶红专同志的亲切接待,从2007年组队以来,前后公益演出了几十场,得到了省、州、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杜修高为了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他多次深入乡间山寨走访老梯玛,向他们学习土家族铜铃舞的跳法,记录巜梯玛歌》中的唱词。为了土家族铜铃舞便于传承,多年来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放在土家族铜铃舞的节目改编和唱词创作中。 早在2007年,他在苗儿滩镇成立了"土家族铜铃舞"表演队,在他的细心教导下,全队人员学会了《祭祖》、《跳大神》、《庆丰收》等土家族铜铃舞"节目。其中《庆丰收》多次在县内外演出并获得好评。 近年来、杜修高还把“土家族铜铃舞”传承到了学校和机关,他经常为中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讲解"土家族铜铃舞"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动作及跳注,学校也把“土家族铜铃舞”作为民族舞蹈教学传承。他还到县里各单位指导土家族铜铃舞。 动作特点 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独有风格。在舞蹈时,双膝稍曲,顺拐摇铃,颤抖摆扭,粗犷有力。有的动作技巧很高,如“跳火坑” ,腾空跳起,双腿向前伸右腿跨过左腿转身三百六十度;又如“打八铃”全蹲,两腿交替向前伸出,双手交换不断打小腿、大腿、手板、肩,反复二为八铃,动作难度大,风格特点浓。其基本步伐,有走十字、踩三角、曲彩辗转、交叉撇步、左右摇铃、跳转灵巧,整个《湘西土家族铜铃舞》给人以感情炽热,活泼愉快和美的享受。 表演形式 铜铃舞早期的表演集歌、乐、舞、词为一体,讲述了土家族起源、迁徙、生产、生活、战争,对研究土家族族源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铜铃舞表演动作粗犷豪放,道具铜铃配合舞蹈技巧高操,具有中国民族舞蹈中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铜铃舞是土家族节庆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及群体性,对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铜铃舞表演中,其铜铃声响清脆辽亮,极具娱乐性,对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现代化经济的影响,加之一些传统艺术老艺人年岁已高,传承土家族铜铃舞非常艰难,还没有一套土家族的完整资料,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保靖县文化部门已经将土家族铜铃舞制定了长期保护计划,以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抢救土家族这一独特的舞蹈——铜铃舞。
|